在当前的武术界,关于形意拳的传承体系,有一个广泛接受的说法:据说,姬际可在终南山的一座破庙里,偶然发现了《岳武穆拳谱》,并由此脱枪为拳,传给了曹继武。曹继武则将其传授给戴隆邦和马学礼,戴隆邦又传给了戴二闾,戴二闾再传给了李洛能,李洛能最终创立了形意拳。此后,形意拳在车毅斋、宋世荣、刘奇兰、李存义、郭云深等众多大师的推动下,在山西、河北等地蓬勃发展,逐步影响了世界各地,成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名拳之一。虽然这一传承谱系已基本获得认可,但笔者对姬际可从《岳武穆遗书拳谱》得到的说法有所疑问,特此提出一些个人见解,与各位武术爱好者共同探讨。
从武学角度来看,岳飞是宋朝著名的军事将领,他不仅以精湛的刀枪技艺著称,还因在骑射方面有着卓越的造诣。岳飞生来力大无穷,甚至未满20岁时就能单手拉开300斤重的弓,开弓射出三百宋斤,时人称之为神力。岳飞创立的岳家军,汇集了他多年所学的武技,训练士兵,事关战略布局,可见其武艺之精深。后人所称“以枪为拳,立法以教将伍,名曰意拳”,虽然《六合拳谱序》中的相关记载存在争议,但考虑到戴隆邦生活在康熙年间,似乎这只是他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传闻或记载所编写的序言。
展开剩余75%岳飞的兵法和武艺也许并没有直接传世下来,但岳家军中的士兵及其后代,理应会保存和传承这套武艺。岳飞被害后,其家族遭遇极大迫害,许多人都逃亡四散。根据《黄梅县志》和《岳氏宗谱》记载,岳飞的后代,尤其是岳震和岳霆,避开秦桧的追杀,逃至五郎关的聂家湾,在那里繁衍生息。他们整理了岳飞所记述的拳谱、拳理、拳法、拳诀以及《武穆遗书》等资料,这些内容涵盖了拳术、器械套路以及点穴术的使用方法,但其中并没有关于“岳家意拳”的明确记载。
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民族英雄,为南宋的抗金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正因如此,后人对岳飞的敬仰与崇拜,成了武术界众多门派供奉其为祖师的缘由,特别是在河北地区,刘殿臣、李存义等武术家都尊奉岳飞为祖师。李存义曾参与义和团运动,他以岳飞的名字来吸引信徒,并用岳飞的精神激励武术家。李所传的形意拳便名为“岳氏意拳”,虽然它实际上就是形意拳,只不过是以岳飞之名冠之,以增加其威信。在《岳氏意拳十二形》中所提到的内容与《六合拳谱》中戴隆邦所写的序言几乎相同,种种迹象表明,所谓“岳氏意拳”,实质上是以岳飞为名的形意拳而已。
姬际可创立的“六合心意拳”与岳飞的名字相挂钩,表面上似乎是以岳武穆为祖,但实际应是姬际可自重其技的方式。根据记载,姬际可早年曾在军中学习六合大枪,武艺精湛,又曾在少林寺与其他武者进行交流。他深入研究少林寺的“五拳”——虎、龙、豹、蛇、鹤五种拳法,尤其是虎拳和龙拳,甚至还通过观察两只鸡打斗,领悟到了武学的精髓,最终创立了“心意六合拳”。其拳法的精髓被总结为:“鸡腿、鹰捉、龙身、熊膀、虎抱头、雷声”。此后,心意六合拳传入河南少林寺,并传承给马学礼一脉,最终在山西演变为心意拳。虽然名称有所不同,但核心思想都围绕着“心意”展开。
随着更多相关资料的发现,人们逐渐认识到,姬际可的武学体系远比想象的要庞大。甚至有传闻,重庆梁平的金家武术也与姬际可的武学渊源密切,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姬际可在当时武术界的巨大影响力。
“武术”作为一门技艺,它的传承与发展,不仅仅与传承者本人的武学基础息息相关,还与其求学动机、认知水平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所谓“脱枪为拳”指的正是拳理与枪法的密切相通,徒手的动作模拟了枪法的步伐与招式,后来这种技巧逐渐演变成了独立的拳术。类似地,山西的“鞭杆拳”便是“脱鞭为拳”,咏春拳的“脱短刀为拳”,八卦掌的“脱双刀为拳”,甚至八极拳的“脱盾刀为拳”,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将原本的器械技法,转化为徒手技法的过程。
姬际可所创的“心意把”,与他每日耕作使用的农具有着不解之缘,这也与河南一支的心意六合拳中的大开大合的风格有些相似。戴家心意拳则去除了“六合”二字,单纯留下“心意”,实际上是对原有六合拳法的极致演绎,融合了傅山太极拳、螳螂拳以及道家思想等诸多元素。而李洛能所传的五行拳法,又与戴家心意拳有着显著差异。
戴家拳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蹲猴桩和极限束展的打法,这需要从小就进行严格的童子功训练,否则很难练出心意拳的威力。而李洛能尽管拥有一定的武艺基础,但在37岁时,要达到戴家心意拳的标准无疑是困难的,因此他在练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了适当的改造。李洛能回到河北后,传授的形意拳势大开大合,而车毅斋所传的架势则紧凑一些,这些差异正是拳术发展中对基本原理的不同诠释。正如王宗岳在《太极拳论》中所言:“虽势有不同,理惟一贯。”
无论武术的分支如何繁衍,姬际可的贡献与影响始终不可动摇。他的武学体系和传承意义,依旧是武术界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。因此,进一步深入研究姬际可的武学体系,将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佳禾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